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9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210篇
林业   986篇
农学   314篇
基础科学   57篇
  145篇
综合类   2281篇
农作物   231篇
水产渔业   156篇
畜牧兽医   133篇
园艺   564篇
植物保护   5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207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406篇
  2010年   328篇
  2009年   358篇
  2008年   269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266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51.
In this study,the seeds of wild Petunia Juss.were used as explants to investigate the optimal condition for tissue culture.Several different kinds and concentrations of growth regulators were adopted to produce more multiple bud clumps,callus or roots in this study.The experiments may provide experimental foundation for the rapid propagation technology and establishment of tissue culture system for wild Petunia Juss.  相似文献   
52.
对五味子实生苗地下横走茎的形态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a生五味子子叶腋芽可发育为地下横走茎,但其发育较缓慢,在8月下旬至9月初才发育成地下横走茎,第1片真叶腋芽和第2片真叶腋芽当年均可以发育成地下横走茎;2 a生和多年生五味子植株基部的越冬芽都会发育成地下横走茎;无论是子叶腋芽还是越冬芽在转变初期与一般芽形态相似,但经过伸长生长后,其茎尖开始弯曲以适应地下生长。地下横走茎的发生部位较集中,常呈轮生状。较高节位芽的超显微结构与子叶叶芽存在较大差异,说明五味子的芽能否形成地下横走茎在其形成的早期可能就已经决定。  相似文献   
53.
以果蔗(Badila)茎尖脱毒组培苗为材料,利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Temporary immersion bioreactors TIBs)进行组培快繁的技术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使用TIBs系统进行甘蔗组织培养一代增殖较传统方法高出10倍以上;(2)TIBs系统以第4代继代材料为宜;(3)接种密度在10~15株/L培养基最有利于甘蔗组培苗的增殖和生长;(4)TIBs系统中6-BA浓度为0.5~1.0mg/L时适合于增殖培养,NAA浓度为4mg/L时有利于根的诱导;(5)浸没间歇频率在1min/3h时增殖和生长表现较为优异,1min/6h时有利于根的诱导和根的生长。  相似文献   
54.
棉株现蕾后即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但仍是营养生长占优势,以增大营养体为主。这一阶段的田间管理重点是在壮苗早发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促控措施,调节棉株地上部和地下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实现发棵稳长。发棵是高产的基础,稳长是高产的保证。  相似文献   
55.
宛淑艳  袁迎  陈春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382-4383
[目的]探索芦荟的离体快繁技术,为芦荟的组织培养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盆栽中华芦荟的嫩茎尖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不同的增殖阶段添加不同的植物激素进行离体快繁试验。[结果]培养30 d后,3瓶被污染,4瓶不长愈伤组织,13瓶在芽基部产生圆球状浅黄色的愈伤组织。在诱导芽分化约20 d后,2瓶被污染,11瓶开始芽点分化。3.00 mg/L 6-BA的处理效果最佳。诱导生根11 d后,1瓶被污染,2瓶出现叶子干焦的现象,17瓶长势良好。中华芦荟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 2.50 mg/L+NAA0.15 mg/L,诱导率为60%;丛生芽分化及继代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 3.00 mg/L+NAA 0.10 mg/L,诱导率为85%;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 0.30~0.50 mg/L+IBA 0.20 mg/L+活性炭0.5%。[结论]该研究为芦荟的快繁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6.
寿竹埋鞭育苗繁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寿竹因其竹秆、笋、箨壳的经济价值极高,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开发前景。但是,由于寿竹开花不结实,竹秆节部无休眠芽(隐芽)和根点,大面积造林一直受制于种苗短缺的难题。从育苗时间、竹鞭鞭龄、覆盖措施、激素处理等方面试验研究了寿竹埋鞭育苗繁殖技术,结果表明:3月上旬埋鞭育苗效果最好,成苗株数和成苗率与其它育苗时段有显著差异;2年生、3年生竹鞭的育苗效果明显好于1年生的竹鞭,尤以2年生竹鞭最好;小拱棚覆盖较不覆盖提前发笋出苗12d,与其它3种覆盖措施的效果有显著差异,成苗率达77.9%,而其它3种覆盖处理的效果无明显差异;100×10-6ABT2号生根粉处理效果最好,成苗数较清水处理提高100%以上。  相似文献   
57.
试验以玫红景天(Sedum spectabile cv .Borean .)和冰山景天(Sedum spectabile cv .Al-bum )为植物试材,研究了不同基质、不同外源激素浓度对景天新品种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试验表明:玫红景天和冰山景天均适合在园土+蛭石+珍珠岩(1∶1∶1)、园土+沙土(1∶3)的基质下种植扦插,冰山景天在NAA+IBA(1∶1)浓度为200~400mg/L时,生根率及根长值最大;玫红景天在NAA+IBA(1∶1)浓度为400mg/L时,生根率高、生根效果最佳。为今后研究景天类植物的扦插繁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8.
白牛槭休眠芽苞的离体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牛槭休眠芽为外植体,采用不同培养基和不同接种方法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拨去白牛槭休眠芽鳞片,露出叶原基2~4 mm,进行接种的萌芽率最高;且在培养基MS+BA 0.5 mg/L+KT 0.01 mg/L+蔗糖30 g/L+琼脂7.5 g/L,pH 5.6~5.8中培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9.
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系统,该模型可以有效描绘区域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情况,并由此通过各元素浓度极大值点求出污染源近似坐标,实现对污染源的定位.将该模型运用于青岛市,根据青岛市不同功能区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调查结果,实现了对可能重金属元素污染源位置的预测.  相似文献   
60.
In this paper a general introduction is given to research advances in genetics improvement and breeding of Chinese aspen (Populus davidiana Dode) in China. This introduction includes natural distribution and collection, conservation, gene diversity, provenance trial, crossing breeding, vegetative propagation and disease resistant etc.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st tree breeding in China, some strategic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spen genetics improvement in China are presented,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existing domestic demands of forestry p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forest tree breeding. Responsible Editor: Chai Ruiha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